“千万工程”海南采风行记者团走进昌江
11月14日—15日,“千万工程”海南采风行走进昌江县沙渔塘社区、咸田村,在参观走访中了解西部滨海小渔村如何盘活拥有的自然资源,探索产业升级路径,打造和美乡村建设的“示范样本”。
沙渔塘社区:向往变“流量” 乡村发展成色美
海风吹拂着一草一木,干净宽敞的村内街巷、创意活力的涂鸦墙面,俯瞰沙渔塘社区,湛蓝海水和翠绿树林将村子环抱,让人们感受到恬静与闲适。
位于昌江县海尾镇的沙渔塘社区,坐拥一望无垠的海景,盛产丰富的海产品。但长久以来,村里缺乏特色的主导产业,出海捕鱼是人们获得经济收入的唯一方式。
2022年,这里被选取为热门综艺《向往的生活》拍摄地,昔日的渔村一跃成为了新晋“打卡点”。除了综艺拍摄地“蘑菇屋”,自然风光和别样的渔村文化,也纷纷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打卡体验,欣赏和挖掘宝藏渔村的“另一面”。
“这为我们村子带来了不少的人气,接待量最高时一天能达到1000人次。”沙渔塘社区党支部书记陈风良介绍到。
但看到沙渔塘社区变化的欣喜之余,陈风良也认识到节目只能为村子创造一时的热度,结合本村资源,探索打造特色产业路径,将“流量”变为和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动能才是紧要的。
“我们将打卡拍摄地‘蘑菇屋’交给企业整体打造运营,村集体一年有30万的收入,还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陈风良说到。
“我们会不定期开展音乐会、主题团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给村子带来‘流量’的同时,也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蘑菇屋民宿管家李恒宙介绍到。
游客多了,随着旅游公路的开通,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
为了调整渔业单一的产业结构,沙渔塘社区打造“一村一品”,建设石斑鱼养殖基地,号召“两委”干部与居民加入,发展“家庭养殖”石斑鱼苗产业。
“沙渔塘的港湾水质好,具备养殖销售的优势条件,有不少沿海城市的企业来到这里收购鱼苗。”养殖户钟连文说到。
据了解,养殖基地占地面积3000平方,总投资200万元,每年收益可达150万元。
陈风良介绍,未来沙渔塘社区将在昌江县委县政府的统一规划下,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和华盛集团合作建设沙渔塘文旅项目,通过打造落日市集、渔宿书屋等,不断丰富和完善沙渔塘社区的旅游业态,打响“向往的沙渔塘”名片。
咸田村:闲置变“增量” 村级产业底色足
落日衔天边,余晖映照。每当海水褪去,海面上便显露一片广袤的草原,农户放养的牛群也来到这里吃草觅食。位于昌化江入海口的咸田村,随着潮汐涨落,一天能够展现两种别样的景色。
沿着咸田村修建的海边栈道信步,走至观景台,咸田村返乡青年、村务专员孙青带领记者团感受这里独有的海天相接美景。
“我们投入资金用于建设停车场、海边栈道等,对人居环境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认同感。”孙青自豪地介绍到,咸田村也被评为海南省2023年和美乡村示范点。
自然资源优越,投入资金打造,通过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咸田村不断摸索着符合自身特色的新路子,同样吸引了和孙青一样的青年返乡创业,齐心建设和美乡村。
出海捕鱼、渔村文化、海产品科普,咸田村的返乡青年陈江明将自己随同父母出海的日常拍摄下来,上传到短视频平台,同大家分享渔村的生活。运营几个月来,他的短视频账号“哈明赶海”便收获了不少点赞和粉丝。
“作品发布后,平台上有不少粉丝联系我,表示想来到这里观光体验。”陈连明提到,我们的村子滩涂资源丰富,特产有沙虫、蟹、虾、螺、海白等,希望能够通过拍摄短视频的方式,向大家推荐家乡的海洋特产和美景,让人们看到咸田村的发展,同时吸引“流量”,带动村民增收。
咸田村常年被海水环绕,人均土地面积较少,种植灌溉成本较高,难以种植经济作物,村民陷入“有地不能种”的尴尬境地,只能依靠出海捕鱼为生,同时也造成了农田撂荒。
“我们通过‘大田拼小田’的方式,对农户的闲置农田进行整合,通过村集体资金投入,购入养殖黄牛。” 咸田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张传峰介绍,目前,该村依托200万的乡村振兴产业资金,成立咸甜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盘活了三百多亩闲置的土地资源,用以种植饲料草和放养黄牛,发展规模化黄牛养殖产业。
截至目前,咸田村专业合作社共有164头黄牛,土地流转、销售黄牛等收益合计达到了16万元。
“未来,我们计划与企业打造文旅开发项目,建设灯塔、咖啡厅等,通过盘活资源和优化产业结构,让村民吃上‘旅游饭’。”张传峰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