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海南 综合

6个乡村建筑设想,共绘“黎乡故园”设计竞赛最终章!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3月22日,由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的“黎乡故园——海南昌江乡村建筑改造设计竞赛”拉开大幕,在两个月的赛程期间,我们从昌江最为人熟知的名片——黎族文化、木棉之乡出发,深度感受了这片海岛腹地丰厚的生态与人文资源,当昌化江、霸王岭、棋子湾、木棉梯田等形象逐渐变得熟悉可亲,我们也迎来了这场设计竞赛的最终章。

5月30日,在“海南十大最美海湾”之一的昌江棋子湾,从156份竞赛方案中脱颖而出的6个设计分别代表着六个地块的优胜方案,角逐出了最终的最佳设计大奖。

选手们通过形式丰富、内容精彩的讲演,详细阐述了设计的创意和细节,呈现了一场关于乡村建筑改造设计的创造力交锋,最终,参赛编号MS0517的选手凭借“大章居民区改造项目”的设计拔得头筹,获得了最佳设计奖。

最后,现场还举办了一场思想聚会,5位专业评审与昌江黎族自治县领导围绕乡村振兴和昌江的旅游发展等话题建言献策,为本次竞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欢迎随本文一起回顾本次竞赛的最终章。

●Manifesto Lab。宣言工作室讲演现场。Manifesto Lab。宣言工作室是一家集合了建筑与空间设计,艺术与品牌策划的设计咨询工作室。团队秉承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原则,旨在向客户提供具有国际视野、打破边界并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业务范围涵盖了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 / 摄影:Simon©ZSDC

首先出场的是Manifesto Lab。宣言工作室,在尼下村口改造项目的设计中,团队基于对场地既有条件的理解,将项目解读为一个多方汇集交融的中心,把民宿和商业体验两大功能区分别布置在南北两个地块,同时从设计概念上积极响应乡村振兴中五大振兴之二的生态振兴与文化振兴。

在生态振兴层面,规划布局回归传统黎族村落的形态,以散落式的布局组织各个功能空间,错落的更好地与自然相融,创造出“丛林上的民宿”这种空间意境。

在文化振兴层面,设计将黎族传统工艺中常见的红色融入建筑中,希望以此体现黎族人民在千年辛勤耕作中所沉淀的最深沉、最勤劳的红色。

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在村口位置巧妙地运用半围合布局,把更多功能空间归还给村民,其中以“村长咖啡店”为代表的空间不仅给村民日常休闲和游客参观拍照创造了舒适的场景,也成为一个可以承载线下讲座、研学交流等多种活动的公共场域。

在点评环节,评审赖国平认为,方案从形态到内容安排上都比较恰当,设计时也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评审尤扬则认为方案对项目和村落之间的关系考虑得比较充分,同时也认为商业功能区丰富的内容设计更需要运营和传播上的可持续投入。

第二位出场的是独立建筑师王巧,在大章小学改造项目的设计中,他从如何建立长效、持续的商业模式来支撑民宿长久、健康运营的角度出发,注重公共区域的打造,将项目定位为“活动体验式民宿”。

设计以黎族的传统非遗技艺为土壤,希望通过打造一处“黎艺工坊”,吸引艺术家和爱好者前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展览、讲座、分享会、体验课程、非遗技艺传承等活动。

因此,建筑本身需要有某种代表黎乡的艺术家气质,便借由木棉花这一独特的IP形象,设计提炼其鲜明的特征——木棉花的红色,打造一处红色混凝土建筑。

最终,一个内向型的庭院空间成为设计的视觉焦点,借由场地既有树木的位置,自然退让出建筑的室内空间,由此形成了由五个庭院围合的中心共享艺术大厅,同时也通过旋转楼梯的设计,将空间延伸至二层露台,形成一个完全与大自然接触的室外艺术交流发生的场所。

在点评环节,评审俞孔坚认为方案对庭院的设计十分有新意,提供了一个具备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同时也基于地块周围的景观位置和当地雨季的潮湿气候,认为此类内向型空间的设计还需要考虑视野和居住舒适度的问题。

评审陈国栋认为方案中对公共空间的功能设计展现了一种更多元化的空间想象,也认为此类项目不可避免地要与村民之间产生交互,因此希望这个向内相对封闭的空间在边界的处理上能够更多地去考虑村民和外来者之间关系。

第三位出场的是Increments Studio,在尼下小学改造项目的设计中,团队以自然为线索、屋檐为语言,通过“檐下”的设计概念,去倡导了一种回归村落化的居住理想,使旅客回到一种慢节奏并且善待自然的状态,在屋檐下感受自然、寻找安宁。

在具体的改造策略上,方案以保存、修复、更新现有建筑为出发点,将地块原有的操场与场地内剩余的空地串联,延伸出尺度各异的公共空间,最后用一个大屋顶来联系起空间之间的对话,营造出延续性强烈的整体感。

场地内的四个庭院分别名为闻香、听雨、望山、采菊,因为尺度、功能与所处位置的不同,四个庭院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空间感,每个都以其独特的感官体验,从不同角度诠释着对自然的理解,也兼具着多功能的可能性来满足民宿与旅客的需求。

在点评环节,评审俞孔坚认为方案对场地的认识很到位,在处理建筑内外与景观的关系时,富于流动感和现代感,此外,他还认为“檐”的大面积需要考虑空间压抑感的问题。

评审王亥同样对设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这个方案很好地处理了乡村建筑改造设计中的三个问题,“留什么、裁多少、建多少”。

第四位出场的是大仍小学改造项目的设计团队,他们通过一场以“穿过雨林”为题的电影化叙事,讲述了一个曾经被遗忘、遗弃的地区,后来被复活并重新诠释为寻求平和、表达乡村现代性的目的地的故事。

方案旨在将现代元素与传统的海南印象相结合,将在地文化、季节性活动和现代性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同时吸引当地人和游客。

设计上以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建筑为特色,拥有郁郁葱葱的庭院、重叠的水景,实现与邻边森林农田和景观的对话。

同时,方案设计还根据现存场地建筑结构鉴定和方案实施的资金条件,制定了阶段性的更新建造策略。其中一期保留了场地南侧空地作为参与式旅游农田,与项目对望。二期则将这片南侧空地转化为由客房环绕的露天下沉剧场,并在场地北侧新建一座礼堂,形成一个精神地标。

在点评环节,评审俞孔坚肯定了方案对场地的尊重,也希望方案在水景的季节性维持上能有更多考虑。

评审陈国栋认为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过渡、和空间之间关系的构建就像选手讲演时电影化的叙述一样吸引人。此外,他还认为设计中高精度的技艺和材料的实现,需要更多兼顾落地层面的资源支持。

第五位出场的泛式建筑,在大章居民区改造项目的设计中,团队以场地现有的冲沟及溪流作为空间流线来安排布局,让溪流成为核心景观之一,同时也作为排水渠疏导山体水流,防止在降水时山体发生灾害。

在以周边建筑体量为参考的基础上,设计将建筑沿等高线在旱渠两侧排布,最大程度保留场地现有的树木,建筑体量与周边村庄建筑相协调,使得民宿能真正融入村庄肌理。

建筑设计从黎族传统谷仓类船型屋的干栏式结构中获取灵感,以轻质框架结构与质朴的自然材料相结合,在斜坡场地上营造了一种朴素中不失现代性的空间氛围。

此外,两个地块之间则通过现有外部景观廊道实现连接,东西两侧分别设置两个主要的公共建筑,并调整民宿区的建筑朝向,确保每栋建筑拥有良好的视线,也解决了相邻建筑的隐私问题,在保证民宿区私密性的前提下,为周边居民及游客提供了公共活动的场所。

在点评环节,评审俞孔坚认为选手从构造的角度对方案的讲述非常详细,尤其是装配式轻质框架结构很适用于项目场地的建设条件。同时也希望在区域入口的设计上再结合停车场进行深入考虑。

评审赖国平同样认可了轻质建造的思路,同时他也指出,度假产品的消费者对地方文化带有一种天然的想象力,因此在方案的具体设计上还可以与地方文化有更多结合。

最后出场的是un- studio,在七叉小学改造项目的设计中,团队认为如今的乡村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还始终保持着一种可贵的质朴感,这是对建筑 的实用性和经济性的关注。基于此,方案采用了包容的建筑手法在乡村本身的底蕴中去发掘设计的可能性。

于是根据校舍南北两侧操场和树林所呈现的动静两种氛围,设计试图去打造一动一静两种不同氛围的研学体验式民宿。

南侧动区依托既有的操场空地,结合农地打造体验式耕作农业区,形成开放活跃舒适的公区。北侧静区依托既有的树林打造安谧的林下景观空间,形成安静舒适的民宿休息区。

动区集合了研学教室、研学农地及田野课堂、民宿公区、大榕树篝火营地四大核心功能;静区则结合了客房区、林下探险区、农耕文化展示及瞭望平台三大核心功能。

在点评环节,评审俞孔坚认为方案体现了低介入、低成本、新旧集合的特点,降低了建造的难度。此外,他希望方案能充分利用项目北侧的好风景,以及场地周围的水渠条件,丰富民宿的居住体验和研学场景。

评审尤扬从项目在研学方面的定位上给出了建议,她希望在考虑家庭用户的居住体验之外,还可以结合儿童友好空间进行更多设计。

在6位参赛选手完成方案讲演之后,一场思想聚会也随即展开,五位专家评审与中共昌江黎族自治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吴增荣围绕乡村振兴与昌江旅游发展,呈现了许多精彩的观察与思考。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土人设计创始人、首席设计师俞孔坚认为乡村振兴是一把钥匙,它解决的是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乡村振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结合观察、研究并介入乡村发展的长期经验,俞孔坚觉得乡村振兴是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高版本,这样才能实现乡村的生态价值转化。基于此,乡村所要提供的高附加值的产品被俞孔坚总结为“望山生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活。

而关于昌江的旅游发展,俞孔坚则认为一定要谨慎开发、有限制地引入产业。

跨界设计者、城乡策划设计主持王亥提出了对当下乡村发展困境的思考:谁是乡村的主人?是把乡村再城市化,还是把乡村作为城市的对立面去逆城市化?

在王亥看来,乡村的人离开了,不再回流,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于是城市人就变成了外来者,总是把乡村视为他者。所以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是人口的更新,吸引人回流到乡村。具体到策略的制定上,王亥认为需要务实地去量体裁衣、重视节点的开发,“把钱用在刀刃上,招几个好品牌进来”,以点带面,而不是着眼于过于宏大的蓝图,在王亥看来,这才是最佳的策略。

行李旅宿集团创始人赖国平以民宿行业从业者的视角探讨了关于旅游产品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

一方面,他认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无论显性与否,新的建造都不应该以侵略性的姿态介入其中。另一方面,如今几乎每一个县域都在做民宿,都希望能考虑得更全面,但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越是偏远的地方越应该争取最有消费力的群体,赖国平觉得首先应该做最重要的事,“可能走完这一步,第二步随即也就有了”。

谈及昌江的旅游开发,赖国更是表达了对海南腹地旅游发展的期待,尤其是对热带雨林资源的使用,他觉得更需要在建设之前广泛地寻找内容开发的团队,“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来这里玩什么”。

AssBook设计食堂联合创始人、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联合发起人尤扬结合社区营造的经验分享了对乡村振兴的思考。她觉得乡村可能更缺的是一个运营提案,空间的成长则是下一步的。另一方面,也需要从政策层面去搭建一个平台、构建一个系统,去支持回流乡村的人在乡村创业、生活,乡村也可以是这些新乡村人的乡村。

基于这种观察,尤扬认为许多消费者同时也是内容创造者,他们去到乡村后,能够通过内容的生产吸引更多资源。

無名营造社创始人、主持建筑师陈国栋和团队长期扎根乡村进行大量实践,他感受到乡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场,需要回应的问题特别多,所以当下的乡村需要一些社会层面的容错性,需要带着包容心去看待地方的实践,乡村的实践应该被放置于更多元、更多路径的讨论之中。

中共昌江黎族自治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吴增荣对昌江以及本次竞赛聚焦的七叉镇的自然与人文风貌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梳理,他表示,七叉镇拥有黎族文化、木棉花、百年芒果、霸王岭、昌化江畔等丰富的文旅资源,在昌江形成的以“春赏木棉红、夏品芒果香、秋游棋子湾、冬登霸王岭”四大主题旅游活动为主的全域全季旅游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面临着民宿产业滞后导致游客过夜率低的现实问题。昌江县委县政府希望通过举办本次竞赛,对外展示昌江在文旅发展方面的决心与态度,并诚挚邀请社会各界的更多力量推动本次赛事设计成果产业化,赋能七叉文旅产业发展,将产业促发展的愿景一步步变为现实。

至此,这场关于“黎乡故园”的设计竞赛也就正式落下帷幕了,决赛现场除了精彩的方案讲演和思想聚会之外,也同步展出了6个地块的更多优秀设计作品。竞赛虽暂告一段落,但我们关于这片土地的畅想并未停下,从设计到落地,再到产业的发展与资源的汇集,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全社会的持续关注与支持,我们也将继续观察并深入相关的实践中去。

决赛现场同步展出的其他优秀设计方案(部分)。摄影:Simon©ZSDC

基本信息

01

奖项设置

奖金共计 80 万人民币

初赛——优胜奖*6

(总奖金池:74万人民币)

七叉小学改造项目:15万人民币

大仍小学改造项目:12万人民币

尼下小学改造项目:10万人民币

大章小学改造项目:10万人民币

大章居民区改造项目:12万人民币

尼下村口改造项目:15万人民币

*根据6个地块的实际地况、需求和设计难度不同,设定单个地块优胜奖的奖金区间为10-15万人民币。

决赛——最佳设计奖*1

(总奖金:6万人民币)

*最佳设计奖从初赛6组优胜奖获得方中评选决出。

*以上奖金均为税前金额。

02

组织架构

主办方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协办方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乡村振兴局、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农村农业局、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教育局、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人民政府、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人民政府

承办方

一筑一事

03

合作媒体

gooood⾕德设计⽹、建日筑闻、archrace、ArchiDogs 建道筑格、assbook设计食堂、CBC建筑中心、大城小村、GA环球建筑、匠山行记、建筑竞赛情报局、建筑学园、设计竞赛、设计赛、设计物语、UED城市环境设计、UniDesignLab、一言一吾i-Talk、百美村庄、借宿、菁志生活、百度APP、幸会salon

04

支持机构

RAC设计课堂、RoSSo、SKD艺术留学、艺文立方AC CUBE

(注:由一筑一事提供发布,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